武装攻击直升机-10(WZ-10)已进入中国陆军航空部队服役
此前,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报道称:中国的“武直-10”型武装直升机计划正在取得稳步进展。目前,负责“武直-10”项目的军工部门已经向中国军方交付了3架“武直-10”的原型机。其中有两架正在试飞,第三架估计将用于机体静力试验等项目。“武直-10”已完成了400小时的试飞,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简氏》并将这种专用武装直升机称为“解放军树梢杀手”。
作为昔日“百万大裁军”中诞生的独立兵种,陆军航空兵已成为解放军序列中极受重视的突击力量,其在“第五空间”的作战能力正逐步得到外媒认可。
过去20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序列中的哪个兵种成长最快?最新一期出版的台湾《军事家》杂志给出的答案令人多少有些意外——陆军航空兵。
20多年来“超常规”发展
从1985年开始,中国军队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现代化转型,削减人员、简化机构,逐步裁撤“低技术含量”的部队,直接体现为人所熟知的“百万大裁军”。在这一波精兵浪潮中,中国陆军却首次拥有了独立建制的空中力量,开始向美苏等军事强国看齐。
解放军陆航学院原院长郝政利将军曾指出,陆军航空兵,“是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以低空、超低空为主战场,具有较强的空中攻击,空中机动和空中保障能力的陆军主战兵种之一,是合成军队实施立体、全纵深、机动作战的重要力量”。从各国经验看,陆航主要用来争夺“一树之高”的制空权,普通飞机在这个高度难以施展身手,地面火力也力有未逮。
中国陆航组建以来,便以“超常规”速度发展,先是从空军师级以上单位抽调骨干进行训练,并由空军调整部分直升机给陆航,然后以大队或团的编制将陆航配属于各集团军。《军事家》杂志引用美国军方的估算,称中国陆航现有直升机数量,应是20年前(1992年为62架)的10倍以上,且品种日益多样化。数量最多的是俄制米-17/米-171系列直升机,主要用于运输,亦可携带武器从事战场支援任务;自法国引进专利生产的直-9系列也有多种型号在役;同时,随着技术问题逐步解决,国产直-8大型直升机也开始列装。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陆航的“打击能手”——武直-10武装直升机已开始装备重点单位,另一种武直-19武装侦察直升机也频频现身网络。英美观察家对武直-10的战斗力尤其关注,认为其大约相当于欧洲“虎”式直升机的水平,略逊于美国AH-64D“长弓阿帕奇”。
今年7月下旬,解放军曾组织外国记者参观陆军航空兵某团,该部队强大的超低空突防能力令来访者印象深刻,现场展出的“霹雳”-90导弹,更是全球惟一专为消灭敌直升机而发展的制导武器。当时就有境外媒体指出,随着军事现代化的深入,中国陆军航空部队的地位正日益巩固。
据安徽省科技奖科技进步类推荐项目文档显示,武直-10采用了先进的液晶显示技术。 机载环境对液晶显示器件有特殊的要求:机载环境下常有太阳光直射,因此要求LCD在强环境光下具有较高的亮度和对比度。机载环境要求LCD具有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45℃~65℃)。以上两个方面都是普通民用液晶所不能满足的,通过把AM-LCD应用到机载环境上,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该显示技术研制了高亮度背光源,使显示亮度最高可达到1000cd/m2,彻底解决了强阳光下显示的问题。并研制了具有减反射功能的滤光片,采用在玻璃表面镀减反射膜技术,降低了强环境光在屏表面形成的反射,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在强环境光下显示的对比度和清晰度。该项目采用了透明加热膜制作技术,研制了高透过率、低吸收率、小电阻透明平板加热器,并研制了闭环温度控制系统,在低温环境下可对液晶屏进行自动加热,在-40℃低温启动时,加热5分钟内就可使液晶屏正常显示,并可保证液晶屏始终工作在合适的温度下,解决了液晶屏不能在低温下正常工作的难题。而且该项目加热器与液晶屏的连接采用了透光性在97%以上的粘接胶粘接,增加了透光性,并使结构得到了加固。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