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国防工业联合集团7日透露,俄罗斯首艘885型“白蜡树”级核潜艇“北德文斯克”号当天接受国家验收测试,首次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俄罗斯国防工业联合集团消息人士的话,“北德文斯克”号多用途攻击核潜艇当天在白海海域从水下试射了一枚超音速巡航导弹,成功命中海上预定目标。
在今年10月底前进行的海试中,“北德文斯克”号核潜艇已连续航行100个昼夜。据报道,通过国家验收测试后,俄军工委员会将于12月正式将“北德文斯克”号核潜艇交付俄海军使用。
北德文斯克,英文名称:Severodvinsk,俄罗斯北部港口城市。在北德维纳河口,临白海。距阿尔汉格尔斯克50公里,有铁路相通。人口23万(1985)。1938年建市。为北冰洋沿岸主要舰船制造中心,筑路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业亦重要。俄罗斯北海舰队基地之一。
“北德文斯克”号潜艇于1993年投建,受资金短缺及舱体建造、武器装备复杂等影响,直至2010年06月才完工下水,并于去年10月完成首次海试。
“北德文斯克”号属于第四代核潜艇,配备了射程超过25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的超音速巡航导弹。这种精确制导导弹主要用来对付航空母舰。
按照俄罗斯国家武器发展规划,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7艘与“北德文斯克”号同一级别的核潜艇。第二艘885型“白蜡树”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喀山”号正在建造之中。
“北德文斯克”级在外形上采用了良好的拉长水滴线型,具有较小的长宽比。艇首圆钝,光滑过渡到尖细的艇尾。艇的指挥台围壳布置在距首端艇长的1/3处。上面安装有各种升降设备,如侦察雷达、搜索潜望镜等。艇的尾部采用十字型操纵面。操纵面后为尖尾、单轴和新型大侧斜螺旋桨。
从全艇的整体结构来看,“北德文斯克”级继续沿用前苏联独有的双壳体传统,因此艇的抗沉性相当强。当艇处于水下时,两壳体间的耐压水舱充满海水,这一层厚厚的压载水能够明显地增强“北德文斯克”级水下抗碰撞、抗爆炸和抗冲击的能力。俄设计人员称:当“北德文斯克”在北极冰区上浮时,可毫不费力地穿透数米厚的冰层,而自身却不伤分毫。
按设计局设计要求,当一枚带常规战斗部的轻型鱼雷击中艇身中部时,鱼雷除了要击破艇的外壳,还要穿过数米厚的压载水层,此时的鱼雷已无力对耐压壳造成多大的威胁了。
“北德文斯克”级共分有9个耐压舱室,从前至后分别为武器舱、生活舱、指挥舱、巡航导弹舱、前辅机舱、反应堆舱、后辅机舱、主电机舱和尾舱。上述这些舱室都是按照保证不沉性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从理论上讲,艇的任何一舱进水是根本不会影响“北德文斯克”级作战的,就是有1/3的舱室被击破进水,潜艇仍然可以在海面上漂浮几个小时,以让艇员有时间从容逃生或等待外界救援。其中第2舱即生活舱相当有特色,一共分成4层,由三层甲板隔开。最高层是集体逃生漂流救生舱,该舱可以将全艇的人员安排进来(当然相当拥挤);第二层是生活舱室、包括军官会议室和厨房;第三层是艇员居住舱;最底层是食品储藏室和淡水储存室。
无与伦比的隐蔽性
在核潜艇的隐蔽性方面,俄罗斯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面,直到美国“海狼”级的出现才打破俄罗斯一家独霸的局面。但随着“北德文斯克”级的下水,隐蔽性的天平又开始向俄罗斯这边倾斜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红宝石”设计局一开始研制“北德文斯克”级时就对安静性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可以说该级艇上集中了前苏联/俄罗斯多年来在降噪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各种最新成果,许多其它艇没有采用的消声措施它都采用了。
“北德文斯克”级艇的所有构件都在实验室经过激振实验,以避免潜艇产生总振动与局部振动。另外艇的两层艇壳均由具有高强度、低磁性特点的钛合金制成,使得敌方的侦测装置很难探测和跟踪。而且钛合金制成的双壳体保证“北德文斯克”级有700米的工作深度,而极限下潜深度更是达到800米。这样的深度进一步增加了艇的隐蔽性。当然,这样的大深度也使世界现役绝大部分反潜武器望“北德文斯克”级兴叹了。
“北德文斯克”级外表面全部敷设有一层厚厚的消声瓦,这种消声瓦为俄罗斯最新一代消声瓦,厚约80~150厘米,长宽为90~85厘米,由合成橡胶制成,结构为两层,外层为实心固体,内层设置了各种尺寸与形状的孔洞。该种消声瓦既能吸收敌方主动声呐的探测声波,又能隔绝和降低本艇的噪声(降低20分贝以上)。有报道说,俄制潜艇敷设了消声瓦后,可使西方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下降50%~75%。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