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一组出自军事论坛的照片显示,歼-10战斗机的重要改型——歼-10B的量产型首机(编号101),已经开始交付试飞。歼-10B已经完成定型试验,已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即将进入解放军空军、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
在各大军迷论坛里,这条消息的分量足够让人“喜大普奔”。因为,这将是中国第一种国产四代半战机,它有足够的底气,去抗衡亚太美军F-15C“金鹰”、F/A-18E/F“超级大黄蜂”、印度“阵风”这些四代半战机,并且足以压制日本主力战机F-15J。
在歼-20、歼-31两款五代机克服重重难关服役之前,歼-10B将成为我国非常关键的空防支柱。在国产歼-11系列遇到产能瓶颈的情况下,其重要性更为凸显。
歼-10在江湖上有个“棍子”的诨号,源自其机腹进气道上部6根细细的棍子,用于支撑。有军迷对此“深恶痛绝”,视其为落后的象征。而网上众多的歼-10B照片显示,这6根棍子消失了,进气口处原有的附面层隔板也没了,一个明显的鼓包显示,它换成了先进的DSI进气道(俗称“蚌式进气道”)。F-35、歼-20、FC-1等战斗机,也都使用了这种DSI进气道。
DSI近年来新出现的技术,它有一大“神技能”,就是在亚音速和跨音速的速度段(0.6马赫—1.2马赫),减重的同时还能增加发动机推力,飞得更加潇洒自在。与歼-10原来采用的三波系可调进气道相比,DSI取消了附面层隔板,必然能够减轻重量。据美国在F-16上的测试结果显示,采用DSI比原有进气道,减重182公斤。同时,DSI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实际推力。体重轻了,推力大了。一进一出,即使发动机不变,J-10B的推重比也必然有效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DSI有一大优点,就是通过取消附面层隔板这个大的雷达反射源,明显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歼-10B的机身光滑、圆润,它的隐身性能比歼-10有提升,是合乎逻辑的。
态势感知能力获得质变,足以和欧洲“双风”玩单挑
近日,著名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在一篇题为《瞄准更高:中国的空中雄心》的报道中,“表扬”了歼-10B,称其是“中国战斗机改型的典范”,“它是中国第一款使用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同时还修改了进气道,提高传感器的探测距离和电子战能力……”
《简氏》的这篇报道,点出了歼-10B比改用DSI进气道更关键的亮点——雷达电子设备的全面升级,使该机态势感知能力获得质的提升。在新颖的椭圆形机头雷达罩内,歼-10B装备了当今最先进的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与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相比,AESA的优势更全面——探测距离更远、精度更高、反应速度更快、多目标攻击能力更强、抗干扰能力更强、抗损性和可靠性更高,还“额外奉送”电子战功能。
尤为关键的是,AESA非常适合隐身空战时代的需求。对于探测隐身目标,它很有一套办法,发现隐形飞机、隐形巡航导弹的距离,比传统雷达要远得多。同时,AESA还有一项“绝技”,就是雷达波旁瓣很小,因此对手很难截获它的雷达波。
综合以上因素,同款的两架战斗机,如果一架装备AESA,另一架装备传统雷达,那么两者的决斗,就像一个近视800度的人和一个视力健全者比武。歼-10B还采用了多项世界先进水准的机载设备,比如美军在F-35上才使用的头盔式显示系统(HMDS),以及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IRST)等。歼-10B的改进方向,实则与欧洲“双风”异曲同工。因此,歼-10B完全可以单挑“阵风”、“台风”这两种最先进的欧洲战机。
兵器情报装备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中国歼-10B歼击机是中国第三代歼-10战斗机的最新改型,是一种配备了现代化机载设备(尤其是雷达系统)的“三代半”战斗机。J-10B是J-10多任务战斗机的一个改型,修改了机身和航空电子设备。2004年5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AVIC)的成都飞机公司(CAC)开始继续发展歼-10战斗机改型。
1、采用DSI进气道引起的结果是,进气口和机身之间不留间隙,歼10B的雷达截面积会比歼10A小,隐形能力得到提高,RCS值大约在0.5㎡左右;歼10B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能会比歼10A有所下降,但这并不会影响到战机的战术性能;去除了进气口和机身的间隙部分,歼10B的机体重量下降,有助于提高机动性和航程;鼓包还可以起到压缩作用,得以增加超音速条件下的进气效率。
2、将机翼切尖决不是为了减轻重量,也不是为了外形上的美观,而是出于实际的气动需要。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在超音速飞行时,机翼翼尖处的气流仍会像亚音速时一样,从高压区横向绕过翼尖流向低压区,减小上下翼面的压力差。不过,由于压力扰动只能发生在由翼尖前缘发出的马赫锥之内,马赫锥之外的机翼并不受影响。显然,切掉这块降低效率的翼尖,对改善飞机的高速性能是有益的。
3、机头略往下倾斜是为了更好的给飞行员提供视野。也有一种说法是安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
4、增加光电探测仪,可以在不开雷达的情况下依然起到雷达功能,可以给飞机提供很好的隐身能力。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