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授予军工专家,获奖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而他正是中国预警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带领着他的团队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路,中国空警2000和空警-200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是世界上看的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预警机,又称空中指挥预警飞机(Air Early Warning,AEW),是为了克服雷达受到地球曲度限制的低高度目标搜索距离,同时减轻地形的干扰,将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放置在飞机上,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并可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大多数预警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机背上背有一个大 “蘑菇”,那是预警雷达的天线罩。
空中预警机比较常见的是以客机或者是运输机改装而来,因为这类飞机的内部可使用空间大,能够安装大量电子与维持运作的电力与冷却设备,同时也有空间容纳数位雷达操作人员。也有国家以直升机作为载具,不过这一类的空中预警机的效果不如以中大型机体改装而来的机种。
在众多关键技术指标上中,更是超过了世界最先进预警机的主流机型“美国的E-3C”。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继美国、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个能够出口预警机的国家。空警-2000的“大圆盘”里装备有3做相控阵雷达为什么采用“大圆盘”的空警2000能成为世界上看的最远的预警机呢?
这个问题更多的体现的是技术体制。严格意义上说,我们预警机的规模、作战使用经验、研发技术,显然与美国等国家无法相比,但是从技术体制方面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越晚出现的技术装备,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从外形看,美国E-3预警机的“大圆盘”与我国的空警-2000很像,但里边装备的雷达设备不一样。E-3的“圆盘”内装备的是单片雷达,因此它的“圆盘”需要不断地转动,这样雷达转向哪个方向,雷达才能对哪个方向进行探测。但我们的空警-2000是由三座雷达组成,三个雷达之间呈三角形状拼接在一起,这样,空警-2000的“圆盘”不需要转动,就可以实时扫描各个方向。E-3等早期研制的雷达存在电力、机械损耗,但空警-2000没有这个问题。
早先的雷达是脉冲多普勒雷达,空警-2000则采用相控阵雷达,扫描、定位的能力更为先进。从技术角度看,中国预警机比美国的E-3C领先一代,中国预警机采用的相控阵雷达的空警-2000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我国预警机的雷达如果有10%在作战中受损,其探测和指挥功能几乎不受影响,如果有30%遭到损坏,还能维持其基本功能,能探测数百公里,跟踪数百个目标,引导数十个批次的作战任务。机械扫描的雷达在这方面就存在一些差距。
从技术体制的差距往往又和成熟度成反比,技术很新的装备往往也意味着在实战中的检验还不够,真实作战使用尚为空白。而美国预警机从E-2到E-3,打一仗改一次,E-3已经从E-3A、E-3B发展到E-3C,E-2同样已经发展到了E-2D,实际作战行动给了美国预警机修正的可能。目前,我国预警机技术体制没有问题,但是在元器件的成熟度、可靠性上,还有待检验。今后,要通过训练,通过实战行动,让它更接近实用化。
预警飞机的几个功能特点:
一、电子侦察 及早预警
二、欺骗迷敌 电子干扰
三、布撒扰片 通信干扰
四、空中打击 以空制空
五、机动设伏 远程打击
主要由航空母舰舰载预警飞机和侦察卫星等组成,通常以电子侦察设备等发现敌目标,迅速将情报信息传送给航空母舰指挥控制中心,由其指挥舰载武器实施攻击。
电子侦察警戒网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在敌作战平台(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发射导弹之前将其发现,并引导己方兵力进行拦截和干扰;发现来袭导弹后即向航空母舰战斗群发出警报,进行目标指示,保障战斗群的各道防线实施有效干扰或将导弹击毁。
舰载预警机通常配置在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敌来袭方向上,前出距离为200海里,带副油箱时续航为6小时。每艘航空母舰搭载预警机4~5架(一个中队)。作战时能保证有一架在空中警戒。预警机可在半径数百海里、高度30000米以下的广阔空域同时发现、识别、跟踪、监视250个以上速度不同的各类目标,并控制30架作战飞机进行空战。它在航空母舰前方370公里空中警戒时,通过数据链等通信设备为航空母舰战斗群及时提供距航空母舰千余公里以内的来袭高空轰炸机、低空轰炸机、低空战斗机、舰船和低空巡航导弹等目标的坐标、批路及主要参数。
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战术旗舰指挥中心与预警机之间有数据链进行信息交换,共同完成预警及任务分配等任务。预警机的电子侦察设备和机载雷达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工作,能抗击敌电子干扰。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