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国正式宣布,“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与第一代采用主动工作模式的“北斗一号”所不同的是,“北斗二号”(二代)定位卫星采用与GPS相同的被动工作模式。
二者的军用区别为,第一代“北斗”只能用于舰船和军用航空平台自己的定位,而2012年投入使用的第二代“北斗”具备运用在各种导弹武器上的精确打击定位能力。这将大大提高中国武器对亚太周边地区的精确打击能力,并将有力促进使用“北斗”系统定位的中国导弹武器对周边国家的推销活动。
根据建设计划,2020年将建成“北斗”的全世界被动定位系统,届时中国的战略武器对全球的打击精度将会大大提高,这意味着"东风"—31A洲际弹道导弹也可以使用“北斗”对美洲大陆实施打击。此外,中国武器在全球范围内的推销活动也将更具竞争力。
“北斗一号”主动定位卫星的定位范围是东经70—140度、北纬5—55度,“北斗二号”的定位范围扩大到东经55—180度,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尽管这是民用标准,但是足以提高中国出口武器的打击精度,它是开放式服务的,因此假设不关闭服务,理论上,中国的敌对方也可以使用“北斗”对自己的武器系统实施定位。
“北斗二号”的另一种服务方式则是军用版,称作授权服务,与美军类似。中国若干个武器出口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北斗”的授权服务没有出口任何第三国,主要是中国军队自己使用,将来将视国际关系情况,酌情处理。
拥有16颗卫星的“北斗二号”服务范围得到扩大,亚太地区的工作范围涵盖全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全部、蒙古大部分、俄罗斯远东地区、哈萨克斯坦、阿富汗、伊朗部分、巴基斯坦大部分。这意味着中国使用“北斗”定位的精确打击武器对这些地区的打击精度将会大大提高,对GPS的依赖降低为零。此外,使用“北斗”制导的精确打击武器对东南亚、巴基斯坦的推销活动将会更加强劲有力。
目前无法推断军用版(授权服务)的“北斗”定位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被中国军队运用,精度有多高。但是,中国武器出口公司的负责人多次在国际上强调:所有中国制造的GPS定位武器都拥有双模式,与“北斗”模式整合,中国军队的导弹武器要加装“北斗”军用版导航系统不存在什么技术上的障碍。至于定位精度,从未来将拥有35颗“北斗”卫星这一数量判断,2020年以后,“北斗”全球军用版的定位精度不会比GPS差,后者目前的民用定位精度为10米,GPS制导JDAM炸弹的打击精度为5—6米,因此,军用版“北斗”的定位精度达到5—6米是可能的。
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使用“北斗”民用版定位武器的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进口了“飞腾”—2型GPS/“北斗”制导炸弹,这种炸弹已经在"幻影"—Ⅲ战斗机上进行了投放测试,下一阶段的测试就是使用“北斗”定位,巴基斯坦从不相信GPS,因此巴基斯坦生产的导弹武器一直不使用GPS定位。
根据评估北斗可以提升中国军队1000倍战力,此话绝非虚言。美军为何海湾战争后战无不胜,为何总能引领全球军事战略的革新,一个核心的关键是美军拥有全球精度最为精准的卫星定位系统,战时成为美军的天眼,利用这一优势美军可以摧枯拉朽式的击败还停留在传统海陆空战场的对手。这是一个体系对另一个体系的胜利,是一个战场对另一个战场的胜利,从这点来说北斗对于中国国防的意义不言而喻。从初步公布是数据来看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度将达到10米左右,这一数据与美国的GPS系统精度为1米的差距显而易见。但有总比没有强,如果没有北斗导航系统,中国军队与美军的武器平台代差将更为巨大,一旦战时美军就全面掌控战场主导权,中国所有的武器将成为摆设,中国在信息战中也将遭遇惨败。
在民用方面,美国方面可以随时切断GPS系统对中国的传输,直接导致中国手机通信系统的中断,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北斗不仅对国防,对中国通信,经济信息安全等方面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导航芯片、天线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了产品化。在全球卫星导航多系统并存竞争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在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系统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和产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多重压力。因此,需要加快中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推动民用应用系统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转移。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推广普及,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重点发展方向上,根据规划,其中将完善导航基础设施,到2020年,建成由30余颗卫星及地面运行控制系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备全球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覆盖,具备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能力。通过实施增强卫星导航性能的基础工程,将形成完整的卫星导航综合应用基础支撑体系,具有实时分米级和事后厘米级应用服务能力,有效增强卫星导航系统性能和服务能力,为扩大应用规模奠定良好基础。
针对导航产业“有机无芯”的瓶颈制约,着力加强北斗芯片和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快提升产品成熟度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应用需求,重点突破融合芯片、组合导航、应用集成、室内外无缝定位等一批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性能低成本的导航器件与产品,大力提升创新能力;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推动卫星导航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和发展,构建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在现有政策和财政资金渠道中加大支持力度,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加快发展。
兵器情报装备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中国北斗卫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100ns。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及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起,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1A已经结束任务),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