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信息兵器信息-WAS110.COM-兵器情报装备网,军火资料门户站,军火兵器,军事动态,军事科普,兵器资料,宇宙图文,军事资料,军备资料,国家概况,兵器图文
  • 渔民述南海捕鱼:为生存向邻国占领岛屿士兵送礼

    阅读:3796 次 情报作者:兵器情报装备网 更新时间:2012-06-11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

      日悬中天,一艘庞大的军舰从广袤的蓝色中浮现出来。它进入了黄岩岛海域,在??湖入口处停下,六艘中国渔船被堵在里面。接着,军舰上放下两只小艇,每只艇上载有6名身穿迷彩服的军人,其中3人手持冲锋枪,分别驶向中国渔船。

      “是菲律宾士兵。”李琼美向南都记者回忆4月10日那天的情形。他是“琼·琼海05668”号船长,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人。这个只有3.2万人口的小镇拥有500余艘渔船,其中140余艘专赴远海捕捞。粗略统计,中国前往南海捕捞的渔民中,90%都来自潭门。

      每年2月底到6月初是出海的好季节,这个时段天公作美,风平浪静,潭门镇会有近20艘渔船前往黄岩岛海域作业。

      黄岩岛是一个由岛礁组成的三角形的环礁,最长处约有15海里,最宽处约有10海里。涨潮时,大部分礁石都没在水面下,落潮时,礁盘零星显出。这是一片遍布鱼群和石油,美丽得让人惊异的海域,但也是一个被诸多国家觊觎的场所。  李琼美后来看新闻才知道,这艘不期而至的军舰叫“德尔皮拉尔”号,它是目前菲律宾最大、最先进的军舰。

      6名菲律宾士兵上了“琼·琼海05668”号,轮机长潘章秀和捕捞工唐仁春被他们持枪逼迫拍照。其他船员当时都在海底潜水捕捞,逃过一劫。船上安装有应急装置,李琼美将情况报告给潭门渔业协会。在附近巡航的“中国海监75号”和“中国海监84号”迅速赶往黄岩岛。

      下午4时,“德尔皮拉尔”号离开黄岩岛。一个小时后,“中国海监75号”和“中国海监84号”赶到。但下午6时许,“德尔皮拉尔”号再次出现,并与中国海监船对峙。次日零时左右,另一艘菲律宾军舰替换了“德尔皮拉尔”号。

      4月11日,渔政303船赶到黄岩岛。同日,菲律宾军方公布了一组照片,照片上赤裸上身手捧海贝的潘章秀和浑身湿淋淋的唐仁春被菲方作为中国渔船越界的“证据”。  4月13日夜里,中国渔船陆续撤离黄岩岛。其中2艘船返回潭门,“琼·琼海05668”号等10艘船则转往西沙继续捕捞。

      潭门渔民早习惯了这样的场面。数百年来,苦难和风险常伴捕鱼的生计,他们能坦然接受。尽管从4月10日后,南海局势惊心动魄。

      潭门渔民出南沙

      甫入潭门镇,咸湿的气味和腥臭味无所不在,宣扬海的势力。雨天更是无处可逃,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这种气味。

      “潭门是世界的一个特殊部落。潭门渔民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开发西南沙的特有群体。”当地的一位作家郑庆扬写道。找到他是一个偶然。

      黄岩岛事件发生后,媒体涌入潭门镇。这个古老的渔港开始被外界打量。潭门渔民开发南海的经历究竟如何?我本打算拜访潭门渔业协会会长麦邦奋。很不幸,这个71岁的老人两年前脑神经受损,已经不能言语。

      52岁的吴多光现在执掌潭门镇渔业协会,他很健谈,却懊恼地告诉我,他所知有限。要了想解潭门渔民和南海,最好去琼海市文化馆找一个名叫郑庆扬的人。但郑庆扬在电话里表示抱歉,他身体实在糟糕透了,不能会客。

      郑庆扬是潭门渔民的后代,很小就跟随长辈出海,曾到过西沙。他的爷爷和几个叔叔全都葬身大海。这在潭门镇并不具典型性,对于世居于此的人而言,危险是他们命运的一部分,无可摆脱。

      从1980年代开始,他开始搜集资料,决意梳理先人开发南海的血路历程,为祖辈立传。彼时,他是琼海市电视台的一名临时工,这项工作没有取得政府的支持,他只得自掏腰包。

      那些健在的老船长和老渔民相信了他工作的价值,开始娓娓道来。没有摄录器材,郑庆扬逐字记录。20年后,他先后出版了三本专著。  潭门贫瘠,每人仅有两分地。南海就成了他们的“存折”。

      据郑庆扬考证。在遥远的过去,潭门镇的渔民就闯荡南洋谋生,他们驾驶帆船漂流出海,远赴西沙和南沙“站峙”。“站”,在潭门方言中表示驻扎或者居住的意思,“峙”,当地俗称岛屿。“站峙”,就是指渔民在西南沙的岛屿上长期居住。这一点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证实。

      1868年,英国出版的《中国海指南》(Chinaseadirectory)记载:南沙群岛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它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南海,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调查时看到北子岛有中国人2名、南子岛有中国人3名住在那里。日本《新南群岛概况》记载,中业岛有渔民“栽种之甘薯”,“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并种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1933年9月法国出版的《殖民地世界》(LEMONDECOLONIALILLUSTRE)记载:1930年法国炮舰“马立休士”号测量南沙群岛的南威岛时,岛上即有中国居民三人;1933年4月,法国人强占南沙9岛时,见各岛居民全是中国人。

      在郑庆扬看来,潭门渔民前赴后继不断开发西南沙,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昂贵代价。

      如果在潭门镇逗留足够长的时间,一定会有一个三轮车司机上前来主动攀谈。小镇有100多辆三轮车,几乎全是女司机,她们的丈夫都出海了。

      潭门的男人只知道做这一行,捕鱼成了他们的一切。事情就是这样。渔民生活艰苦,但是他们死得更苦。在这一行的黄金年月里,潭门镇几乎找不出50岁以上的男性。他们都丧生碧波。

      侥幸上岸逃生的人也没有办法通知家人,他们还得坐船回家,在失踪几个月之后重新出现在码头,像是从地狱复生一样。

      女三轮司机李小妹说,对家属来说,这种捕鱼方式简直是另一种地狱了,以前只需为葬身波涛的男人哀伤,现在又多了生死不明的煎熬。失踪的渔民随后都会出现,所以家人永远不能确定是否该为他们举哀,是否该继续等待下去。

      她说自己从不打听丈夫出海行船的事宜,不知才不心悸。

      老船长的“更路簿”

      78岁的苏承芬是潭门镇公认的技术最好的船长。过去大家都想跟他一起出海,因为他总是可以安全地赚到钱。

      苏承芬很适合这一行,他有一种奇怪的本事,可以在混沌中找到鱼群,他知道哪里有路。“很怪的,好像他身上有雷达似的。”

      苏承芬告诉我,潭门渔民在航行途中辨别方向和海流的办法很古老,很传统,全靠古老的罗盘和“更路簿”。

      何谓“更路簿”?“更”是航海人习惯使用的长度单位,1更合为10海里:“路”是指航船在海洋中行驶的路线:“簿”即指本子。

      “更路簿”一般秘不示外,以手抄本的形式传于后人。它宛如航海史上的族谱,密密麻麻载满的是潭门渔民世代手写的行船半径从他们故乡海南岛前往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及东南亚一带漫漫海域的行船线路、海流流向、暗礁方位与航向针位。

      当潭门渔民凭借航海技术征服南海时,另一种更大的开始风险降临,他们无力抵抗,只得被迫应对,代价惨重。一切从1955年说起。

      在此之前,潭门渔民可自由出入南海作业。那一年后,因为国内政治局势,中国渔民被禁止涉足南沙捕捞,西沙捕捞还被允许。1980年后,事情有了转机,经济放开,西沙的渔业资源枯竭,渔民渴望开发新的渔场,南沙是不二之选。

      经多方陈情,1984年国家下拨经费开发南沙。但时隔30年,那些去过南沙的老船长所剩无几,且都年事已高,无法再出海。农牧渔业部要求重新奔赴南沙探捕。

      1985年,农牧渔业部在潭门数千渔民中选出了周安国、邓学潮、苏承芬、陈胜元、黄庆凯和吴祝茂等六人,他们立下军令状,带领五条渔船开赴南沙探捕。

      然而南沙已是今昔两重天。30年前,潭门渔民可随意登陆南沙岛屿及礁石。30年后,除台湾省驻军太平岛之外,菲律宾、越南及马来西亚等国占领了许多岛屿、礁石和沙洲,潭门渔民不得登陆,周遭海域也被禁止靠近。

      即便这样,当他们行至司令礁时,遭遇菲律宾多艘船只骚扰和枪炮袭击。五艘渔船熄灭灯火,仓皇逃出礁盘之外。20天后,他们返回西沙永兴岛。

      但南海的局面事实上已经改变。潭门渔业协会的一幅地图显示,目前南沙群岛中,越南占据22个,菲律宾占据9个,马来西亚占据5个,中国驻扎的有8个。  为了生存,几乎所有潭门船主都去邻国占领的岛屿上“拜过山头”。

      船主丁之平说:“远远地就得把国旗降下来,挂上白衬衫。船头和船尾各站一个人挥手,表明没有恶意。到了岛上,要给士兵们礼品,他们才会同意你在附近海面打捞两三天。”

      他说:“出海久了,就能看出各国军队的风格,越南人比较贪;菲律宾人比较狠,我们渔民常被抓上岸,投进监狱;不过还是马来西亚军队最可恨,他们抓住我们就打。”

      潭门镇的现任船长中,陈则波是唯一一个进过菲律宾监狱的人。1995年3月,4艘潭门渔船,在南沙群岛捕捞时,被菲律宾军队扣押,62名船员被关押6个月零6天,受尽凌辱。最后在菲律宾侨领的奔走下,他们方才平安归国。

      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不完全统计,1989年至2010年,周边国家在南沙海域袭击、抢劫、抓扣、枪杀中国渔船渔民事件达380多宗,涉及渔船750多艘、渔民11300人。其中,25名渔民被打死或失踪,24名渔民被打伤,800多名渔民被抓扣判刑。

    渔民述南海捕鱼:为生存向邻国占领岛屿士兵送礼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

    更新时间:2012-06-11 20:33
  • EMail:LNDDYGYA3@TOM.COM 腾讯QQ:
    Powered by 军事信息兵器信息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码:[] Copyright 2008-2025 YGYCLOUD.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