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情报装备网11月3日报,近日以色列加强了对加沙的地面进攻,以色列不会同意停火,以色列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其正在尽一切努力保护巴勒斯坦平民免受伤害。美国政府认为以色列在减少平民伤亡方面做出了努力。加沙地带北部发生了激烈战斗,以色列军队已在加沙内部建立了阵地,但尚未公布进度的详细信息。
以色列军方正在“扩大”其行动,目标是“瓦解哈马斯并营救人质”。以色列军队声称在地面进攻中解救了一名被哈马斯囚禁的士兵,这被内塔尼亚胡视为对哈马斯的毁灭性打击和以色列人质营救行动的证明。
然而,在联合国,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描述了加沙的严峻局势。加沙地区已轮为“人间地狱”,超过140万人流离失所,过去3周已有约3500名巴勒斯坦儿童在以色列的袭击中丧生,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局势是“灾难性的”。此外,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作为民主国家,在战争中遵守国际法,保护无辜生命并尽力减少平民伤亡是极其重要的。
以色列和哈马斯还在打,但是内塔尼亚胡已经在计划“加沙未来”了。目前以色列已经找美国商量,考虑未来“消灭哈马斯”之后,由美国主导的多国部队开进加沙地带驻扎部署。
以色列似乎策划了“上中下上策”,具体来讲,第一选项就是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联军”进驻加沙,并配合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对加沙进行“临时监管”;第二就是根据“西奈半岛”模式,即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协议,加沙建立“多国维和部队”;第三则是联合国出面,对加沙进行临时监管。
以色列显然最不想看到联合国监管,在其看来是“下策”,因为联合国没给以色列带来好处,所以联合国托管“不切实际”。但“上策”是让美军直接进驻,又有点过于明目张胆,暴露了以色列的小心思,所以以色列可能考虑“中策”,也就是第二种,以维和为名部署多国部队。显然,以色列也是在卖力为美国出兵造借口。并且,以色列很想架空联合国。
以色列明显很抗拒联合国,主要是联合国这次不站以色列,古特雷斯甚至公开为巴勒斯坦人发声,这让以色列很不满。最近美国否了联合国关于巴以问题的决议草案,结果美国的草案又被中俄否了,所以以色列代表埃尔丹还在联合国现场质疑中俄。谁不帮以色列说话,谁就是“反犹”。
以色列动不动就说别人“反犹”是没有意义的,巴以问题谁是谁非,国际社会态度很明白。以色列非要拿“反犹”来强迫站队,而无视自己的错误行为,这只会引发更大反弹。现在已经有多个国家指责以色列,甚至还有的选择和以色列断交、召回大使。这说明以色列的行为已经引发公愤。以色列对加沙200多万人口的迫害,全世界都看到了,如果以色列还有进一步疯狂的计划,那么必遭更强硬的回击。
埃及近期也同时表态,当前加沙地带军事升级造成的危机无疑需要思考关于处理巴勒斯坦问题的未来。“两国方案”和实现巴勒斯坦人民权利,仍然是实现该地区各国人民全面和平共存目标的唯一途径。需要立即实行人道主义休战,保护巴勒斯坦平民的生命,并确保人道主义援助安全和可持续地进入加沙。
伊朗支持的也门胡塞武装发射远程导弹和无人机打击以色列,近日胡塞发射的三批次无人机飞向以色列,以色列埃拉特当天响起了空袭警报,当地居民进入掩体。以军方称,摧毁了部分来袭无人机。受伊朗支持的第三股力量对美军基地发动袭击。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不断袭击美军驻叙利亚和伊拉克军事基地,袭击次数已经超20次,造成数名美军人员受伤,大量装备损毁。另外,有一名美国国防承包商死亡。
为了保护美军人员,美国连续两天向中东派出58架次与60架次运输机,其中包括C-5M与C-17A战略运输机。这些运输机上装有防空系统、导弹以及炮弹等军事物资。一部分提供给以色列,另一部分部署在中东拦截伊朗势力发射的导弹和无人机。
当前的巴以冲突形势已经非常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中东国家要拯救哈马斯,伊朗等中东国家之所以反应强烈,主要是为了保护巴勒斯坦平民。同样,美国也不会为了以色列派兵介入冲突,美国向以提供军事援助只是防止冲突升级,担心损害到自身利益。不论是一个国家或者某个武装组织,都在试图通过巴以冲突攫取利益。没有哪个国家想得是要去维护别的国家利益,要去保护别国民众的生命,无一例外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决策部署。
军事信息兵器信息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