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情报装备网12月1日报,近日韩国国家情报院领导层三名高官当天集体递交辞呈,获总统尹锡悦批准。尹锡悦因不满国情院人事管理争议而将上述三人解职。声明中没有提及三人的辞职原因,也没有说明尹锡悦为何同意。
尹锡悦已决定任命前外交官洪长元和国情院前官员黄元镇分别为国情院第一和第二次长,新任院长人选尚未确定。院长空缺期间,将由洪长元负责国情院领导工作。鉴于国情院院长人选须通过国会人事听证,确定合适人选需要一定时间。
11月21日晚,朝鲜成功使用运载火箭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这标志着朝鲜在2023年第三次尝试人造卫星发射取得成功。这次成功发射则可以被视为朝鲜以实际行动展示其太空技术实力。对日本和韩国构成了一次实质性的回击。在日本和韩国对朝鲜火箭技术的贬低中,朝鲜此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可谓是给予了有力的反击。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按照运行轨道不同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各种人造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照用途划分,人造卫星又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截击卫星等。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下令自卫队做好“反制”准备,尤其在朝鲜火箭经过的区域部署了爱国者3防空系统。这表明,即便是朝鲜合法的太空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邻国解读为潜在的军事威胁。
美国海军CVN70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抵达韩国,被视为对朝鲜的一次威慑。美国多次在2023年动用航空母舰在第一岛链内海域展示武力,这与美国推动的“印太战略”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射发生在美国和韩国联合展示咄咄逼人态势的时候。
朝鲜的这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不仅是科技实力的证明,也在国际舞台上为其彰显了独立和坚定的地位。在国际社会的眼光中,朝鲜通过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展示了自身的科技实力,同时成功挫败了邻国的抗议。美国空军的RC-135S导弹观测侦察机在朝鲜发射前部署在琉球,然而对于这次发射行动并未进行成功的探测。
朝鲜半岛地区已经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朝鲜的太空活动可能导致邻国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从而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朝鲜此次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将进一步塑造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形象。这可能对其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朝鲜与美国、韩国等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朝鲜的成功发射可能引发地区内军备竞赛的担忧。邻国可能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加大对军备和国防的投入,引发地区的军事紧张。此次发射行动可能导致国际社会重新评估对朝鲜的制裁政策。朝鲜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显示了其在太空技术领域的一定水平,可能在国际上引起对其科技实力的关注。这也可能激发其他国家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和竞争。
顺行轨道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绝大多数离地面较近,高度仅为数百千米,故又将其称为近地轨道。
中国地处北半球,要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载火箭要朝东南方向发射,这样能够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部分速度,从而可以节约火箭的能量。地球自转速度可以通过赤道自转速度、发射方位角和发射点地理纬度计算出来。不难想象,在赤道上朝着正东方向发射卫星,可利用的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能用的速度越小。
逆行轨道的特征是轨道倾角大于90度。欲把卫星送入这种轨道运行,运载火箭需要朝西南方向发射。不仅无法利用地球自转的部分速度,而且还要付出额外能量克服地球自转。因此,除了太阳同步轨道外,一般都不利用这类轨道。
由于地球表面不是理想的球形,其重力分布也不均匀,使卫星轨道平面在惯性空间中不断变动。具体地说,地球赤道部分有些鼓涨,对卫星产生了额外的吸引力,给轨道平面附加了1个力矩,使轨道平面慢慢进动,进动方向与轨道倾角有关。当轨道倾角大于90度时,力矩是逆时针方向,轨道平面由西向东进动。适当调整卫星的轨道高度、倾角和形状,可使卫星轨道平面的进动角速度每天东进0.9856度,恰好等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日平均角速度,这就是应用价值极大的圆形太阳同步轨道。
军事信息兵器信息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人造卫星(Artificial 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