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叙利亚,一场已持续18个月的危机还在不断蔓延;去年的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美国等国颠覆之后,许多地方仍是一片焦土;2001年,美国联军对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发起报复性反恐战争,2011年,“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被杀,换来的仍只是战争“即将结束”的无限期承诺。
在中亚、中东,最可怕的不是漫山遍野的AK-47,而是那些毫无畏惧地握着步枪的孩子;在部分非洲国家的丛林里,现存的这些时不时出来伤人的武器,只要弹药足够,仍可以供“非洲乱局”消耗十年。
而在世界的另一边,武器出口全球第一的美国仍不断扩大其对外军火贸易;对于叙利亚这个苏联解体以来第三大武器买主,俄罗斯丝毫不在乎欧盟此前对叙利亚的武器禁运措施,依然我行我素。
美、俄两国,便超过全球武器出口贸易份额的一半以上,加上德国、法国、英国,全球武器出口前五位份额已达全球的3/4。
进入10月,美国借钓鱼岛事态升级之机,在《美日安保条约》的幌子下,将12架位列全球十大最昂贵武器的“鱼鹰”倾转旋翼机战机全部转往冲绳美军基地,以此为据点开展训练。同时,美国分别向东海和南海派遣两艘核动力航母,又向菲律宾派去攻击型核潜艇。F-22猛禽战斗机、F-35隐形战机或将接踵而至,美国大秀肌肉、遥控亚洲的图谋已是昭然若揭。
全球军火迎来买方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军火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市场开始统一,早先分明的东西方阵营和武器市场开始交流沟通;市场的加入者在不断增加,乌克兰、波兰、捷克、南非、韩国、新加坡、土耳其、沙特等国变身武器出口国,武器设计人才也开始全球流动;二手货市场已经非常发达。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财政状况都在恶化,原来的武器消费大国都在削减军费,转而寻求出口获利。美国带头,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纷纷仿效。全球军火开始寻求买家。
采购军火,通常先调取文件资料,然后找几家企业谈价格,最后选择最合适的武器进行采购。如果对买方略有微词,下次就别想成为询价单位。
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得企业不得不去兼并,军工企业必须做大做强。
美国:一直是老大,从未被超越
卖军火一直是美国的看家生意,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军火成为美国弥补其财政亏空的重要“财路”。
进口美国武器的前三,2010年为沙特阿拉伯、印度、中国台湾,2011年为韩国(13%)、澳大利亚(10%)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
美国军备控制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最大的单笔军火订单也来自于美国:沙特阿拉伯与美国签订了一项达61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而当年英国军费开支为596亿美元。美国全球安全顾问斯特拉福认为,随着大量军火武器进入中东地区,美国希望在中东能重新找回自己的一席之地,打破该地区过去的权力格局。
阿联酋在2010年排名第四,2011年上升一名。如今,海湾阿拉伯国家正展开军备竞赛,伊朗和叙利亚从俄罗斯购买武器,沙特阿拉伯、阿曼、科威特和卡塔尔则都是“美国制造”的拥护者。美国人从该地区带走了石油,又送来了武器,一来二去赚得盆满钵满。据悉,阿联酋计划从2011年开始,用70亿美元购买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导弹防御系统。
“座次”变化的主要原因,还因为2011年以来,美国推行“重返亚洲”战略,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成为其军事部署的重镇。因此,在亚洲,日本、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是美国军火的超级大客户。
2010—2011年,奥巴马几次表示放松武器出口限制,使“美国制造”继续扩张。但近些年来,一般性武器装备的采办以性价比为准绳,而不再强调全面的高技术化,加之俄罗斯、欧洲、日本武器出口的崛起,美国军售追求“全谱优势”已不再现实。
日本:新崛起的卖家
2011年底,上台不久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内阁宣布,大幅放宽基于“武器出口三原则”的禁运政策,放松武器出口限制,这一迎合美国亚洲战略的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质疑和反对。日本独特的军工业一旦向全球开放,将直接影响日本政治、经济、军事的走向。
美国的军工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那里,但日本却拥有很多家大致相同的企业,各家企业的技术水平都比较高。日本军工企业往往采取大分工的方式进行,各有各的技术,企业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在电子方面,同一个领域有东芝、NEC、冲电气、三菱电机、富士通等众多企业,各公司都有一定程度的工作量,又因为采购时期很长,它们的产品往往在拿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老化了。各公司无信息沟通,同一个课题可能有几家企业同时在进行研究,购买的研究设备很多,但研究成果乏善可陈。
不过,对外出口武器的口子一旦撕开,日本在工业制造及技术研发领域的优势可即刻转化为武器产能,这样不仅会盘活其军事工业、抢占国际军火市场,甚至能带动出口,改善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日本和美国在武器研发领域早有合作,日本放宽武器出口还能直接帮助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而出口的武器应该多为日本拥有独家技术的飞机、战舰等。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