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军工事业的崛起,外界对于中国的武器装备更为的关注,日前中国五代战机当中最为神秘的歼-18“红鹰”具备可垂直起降,完善了最大限度携带武器数量对敌舰进行攻击引起了广泛媒体的关注。
在关于中国研制歼-18战机的历程当中经历了非常一段时间的过程,由于战机的垂直起降被认为是在未来海战当中可获得最大程度的携带武器数量,所以关于歼-18被中国不遗余力的研发。该机除了具备超隐形特征以及拥有激光主动相控阵雷达以外,该机具备先进的攻击能力,同时其空中加油系统也较为完善,作战半径达到了将近2200公里的距离。
美国《防务新闻周刊》在日前刊文当中表示,除了该机具备短距垂直起降的优势之外,该机还具备有超隐身特性,而且该机还安装了激光主动相控阵雷达,其武器舱为内置,发动机为两个大推力矢量发动机。该机很好的解决了中国在搭载常规起降舰载机数量的问题,因为其具备了垂直升降技术。
另外,该机在除了可以在航母当中成为一架可靠的航母舰载机以外,还可以在南海岛礁当中尽展雄风,因为南海岛礁大小不一,不适合常规起降飞机的运行,而歼-18的入列在南海岛礁当中适合垂直起降的相关机型。
美国媒体在相关的报道当中表示歼-18是一款美军F-35的克隆版本,但是美国军方方面同时也承认该机在相关的性能方面已然超越了F-35,甚至美国军方在相关的推演当中承认,一旦两方同等数量的机型在海上相遇之后美国F-35无法取得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在未来海战当中的相关战机的研究,其垂直起降飞机的优势会再度明显的展现,而中国目前在研的歼-18可以看出,该机目前已经成为了一款准航母舰载机,同时由于该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该机还可以作用于南海与周边国家的岛礁纷争当中,而F-35由于性能未能前进,很大程度上面无法抗衡歼-18的成长了。
兵器情报装备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一、中国空军的制空权
自从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到战场上之后,空中力量就逐渐成了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规模在亚洲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与这个规模不相适应的是装备的质量、技术的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建国之后4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空军作战部队一直受制于装备技术落后于军事需要的困扰。从建国开始到80年代初,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主力战斗机为歼-5和歼-6.这两款战机都是根据苏联前线战斗机的概念设计的,实际作战半径为250-300公里左右,这个作战半径刚刚够得着台湾的西部海岸线,根本不具备在台湾岛上空争夺制空权的能力。一直作为攻击机主力的强-5和轰-5轻型轰炸机作战航程同样有限,且都存在机载设备简单的缺陷,基本没有精确导航和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从1980年到1995年的这段时间里 ,中国空军开始用歼-7代替落后的歼-5和歼-6战斗机,并且开始少量装备歼-8(歼-8I和歼-8II)全天候战斗机。歼-7航程不足的问题依旧突出,作战半径大约为500-600公里,且多数歼-7没有安装雷达,即使部分改进型安装了小型探测雷达,其探测和制导能力也明显不足。歼-8作战半径达到800公里-1200公里,与大量的歼-6、歼-7和强-5简单的告警系统和干扰弹等电子自卫系统相比,歼-8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电子对抗能力。但与台湾空军先进战机相比,依旧有明显差距,与美日等国空军相比,差距就更大。
中国空军大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已经拥有了亚洲数一数二的空军实力,虽然与美军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与日本航空自卫队相比已经不相上下,与台湾空军相比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优势。目前可以执行制空作战和战场遮断任务的飞机主要以歼-11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歼-10“猛龙”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和FC-1“枭龙”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苏-27SK重型制空战斗机、歼-8IIM高空高速战斗机为核心,攻击机主要以轰-6K、苏—30MKK/MK2重型远程战斗轰炸机、FBC-1/2/3“飞豹”远程战斗轰炸机、歼-8D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和强-5D强击机为主,辅之以KJ-2000、KJ-200“平衡木”、运-8“碟盘”预警机和运-8“长鼻头”海上控制机,运电-8、轰电-6等电子战机,以及伊尔-76远程加油机、轰加-6中程加油机,形成攻防兼备的战机体系,空军和海军大量装备的歼-7系列战斗机虽然在航程上略显不足,但经过不断改进,技战术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可以胜任国土防空和为攻击编队进行区域护航的使命。美国太平洋舰队空军司令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承认,目前美国空军战机已无法突破中国空中防御。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中国空军战机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跻身世界空军大国之列。
二、中国的主力战斗机
目前,中国主力战斗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二代主力战斗机,另一种是三代主力战斗机。二代主力战斗机有歼-7系列和歼-8系列;三代机有苏-27,歼-11、歼-10、FC-1等型号。
歼-7系列轻型战斗机有歼-7I、歼-7II、歼-7III、歼-7M、歼-7P、歼-7E、歼-7MG、歼-7PS和歼-7F等型号,主要性能是高空高速,最大升限为18000米,速度2马赫,主要作战任务是高空拦截,但突出的弱点就是作战半径小,雷达探测距离短,因此只能用于要地防空。其中:歼-7M作为上世纪中国军机的出口“明星”,销售到埃及、巴基斯坦(歼-7P)等一些国家;歼-7E是歼-7最成功的改进型,使用双三角翼,中低空性能优异,被誉为“小F-16”,据说曾在近距离格斗演习中击败过大名鼎鼎的苏-27 战斗机,中国空军“八一”飞行队表演的战机就是歼-7E(最近好像改为歼-10战斗机了)。目前,中国歼-7总数大约为1000架左右,各大军区都有一定数量的该型战机。
歼-8系列分为歼-8I、歼-8II和歼-8III三种型号,歼-8也是属于典型的高空高速战斗机,最大升限为20000米,最大速度为2.2马赫,主要作战任务是高空拦截和战场遮断。歼-8I为机头进气,其机头雷达受制于进气锥的尺寸,其雷达工作半径大约在35公里左右,目前总数约50余架(海航的两个飞行团)。歼-8II主要型号是歼-8IIM,原来想通过美国格鲁门公司对其航空电子设备进行改进,但因“六四”事件而停止;随后在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的帮助下,对其进行了航空电子设备(“甲虫”火控雷达等)的改进。按照型号字母看,歼-8IIM应该是出口型,但据目前资料看,歼-8IIM未得到国外的任何一张订单,在中国空军中数目不详,海航大约是120余架,在南海上空与美国侦察机相撞坠海丧生的中国飞行员驾驶的就是这种型号战机。歼-8H、歼-8D是歼-8III的主要型号,其中:歼-8D又被称为“黑鼻头”,是歼-8系列中最新的多用途战斗机,目前集中在广空、济空等频海战区,大约有250架左右,而且数量继续增加。尽管这种经过改进后成为“二代半”的战斗机饱受军迷诟病,但中国空军特别是海军航空兵好像对它情有独钟,显然一直将它作为一个不错的作战平台来看待,事实上歼-8系列作为高空高速战斗机在高空拦截方面颇具独到之处,所以在南海、东海和黄海上空经常能见到它修长的身影。
苏-27SK是中国空军引进的第一种三代空优战斗机,直接购进为78架,加上中国按许可证生产的苏-27,合计大约170架左右(许可证允许生产200架)。这种重型制空战斗机气动性能优异,但航电设备较为落后,雷达火控能探测跟踪六个目标,但只能引导导弹攻击其中一个目标。因此,中国沈飞利用自己的电子技术对其进行了改造,升级了雷达火控系统(“神鹰”有源相控阵雷达),加装了液晶平显,使之成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中国空军将其命名为歼-11。按照中国自己的说法,歼-11是一种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多用途战斗机,除了苏-27的气动外形外,中国将最新的航电技术都用在了该机上,发动机也采用了国产的“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并具有相当程度的隐身性能,可以说,歼-11的最新改型歼-11B多用途战机代表了目前中国战机的最高水平,目前服役数量不详,估计在120架以上。
歼-10“猛龙”多用途战斗机是中国近年来名气最大的战斗机,它继承了以色列“幼狮”战斗机的血统,经过中国的创新,形成了前鸭翼加双上角翼的独特外型,机动性能极佳,航电设备和武器性能相当先进。曾有报道,一架歼-10战机在空战模拟演习中同时战胜四架苏-27战机,一方面说明歼-10雷达先进,但也说明与之对阵的苏-27只能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最古老型号即苏-27SK,如果换成歼-11B与之对阵,恐怕就不是这种结果了,这是题外话。不可否认,这种战机相对台湾的F-16、幻影-2000,日本的F-15、F-2等战机,实力不分伯仲。歼-10已经大量在中国空军中服役,每个军区都有一个歼-10航空团,因此数量至少在150架以上。目前许多国外客户对这种战机也相当感兴趣,如巴基斯坦、埃及、阿尔及利亚、伊朗等,其中巴基斯坦已经与中国签订了40架歼-10的购买合同。
FC-1“枭龙”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共同投资研制的第一种外贸出口型战斗机,它的前身叫超-7战斗机,并一度与美国格鲁门公司合作对其进行改良,但因为与歼-8IIM同样的原因,格鲁门公司退出合作,但这并没有中断巴基斯坦与成飞的合作,在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的协助下,经过多年努力,枭龙战机终于在2007年首飞成功。枭龙战机作为一款中档配置的三代战机,能全天候完成空中截击、战场遮断、格斗、对地攻击等多种战斗任务。巴基斯坦不仅签订了购买150架该机合同,还从中国引进全套生产线进行独立生产,并进行外销,目前有数个国家对其表达了购买意向。至于中国空军是否采用FC-1枭龙战机,目前还不得而知。
三、中国的战斗轰炸机
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空军大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拥有强大的战斗轰炸机力量。目前,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已拥有苏-30MKK远程战斗轰炸机、苏-30MK2远程对海战斗轰炸机、FBC-1/2/3“飞豹”重型远程攻击机、强-5D强击机等多种型号的攻击机。
苏-30MKK是俄罗斯生产的重型远程战斗轰炸机,主要作战任务是进行远距离对地对海目标打击,它是中国目前载弹量最大,飞行距离最远、突防能力最强、攻击范围最广的战机,载弹量近10吨,可携带各种空对空、空对地、空对舰导弹和其他精确制导武器,作战半径达2000公里,如果进行空中加油,则作战半径可达3500公里。苏-30MKK不仅具有强大的突击性能和苏-27特有的空中格斗性能,还能利用数据链同时指挥四架苏-27进行空中作战,进而充当空中指挥机的角色。主要配备在与台湾、日、韩等隔海相望的南京战区和济南战区空军部队,总数为74架。
苏-30MK2是在苏-30MKK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远程对海专用战斗轰炸机,其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更加先进和完善,对海对舰的攻击能力更强,苏-30MK2目前全部配备在海军东海舰队的航空兵部队,数量为48架。
FBC-1“飞豹”远程攻击机最初设计时,中国空军似乎对它并不感兴趣,但海军航空兵却对它鼎力支持,原因是当初中国海军航空兵缺少一种强有力的对舰攻击机。随着“飞豹”的不断改进以及出色表现,中国空军终于认可了该机,并作为重要的攻击力量。从现有资料看,FBC-3的航电系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苏-30MKK的航电水平,但载弹量、作战半径和突防能力较苏-30MKK还有一定差距。但这种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重型攻击机在东海上空所表现的对日本舰队的威慑力是巨大和直接的。目前“飞豹”战机总数应该超过150架。
强-5是中国唯一一种近程对地攻击机,外国给它起的绰号叫“番摊”(fantan),可能是“反坦”的谐音,这种强击机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与歼-7一样,强-5有许多种型号,如强-5I、强-5I、强-5II、强-5III/C、强-5M/K、强-5D、强-5E、强-5J等,总数超过500架。其中:强-5D改装了综合化的航电、攻击和电子战系统,成为中国空军90年代后期装备的主力机型;强-5E又增加了目标指示吊舱及激光制导炸弹,攻击地面目标精确度提高数十倍,但现役的大部分强-5只能携带普通对地攻击弹药,而且存在载弹量轻(1.5-2.8吨)、作战半径小(300-600公里)、滞空时间短(最大续航时间不到2.5小时)等问题,退出现役只是时间问题。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