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继续公开介绍我国新型导弹。继前天的地空导弹和昨天的飞航式反舰导弹后,今天走上央视荧屏的是航天科工集团9院(066基地)研制的新型外贸地对地弹道导弹系统,该系统包含两种导弹,分别是“SY-400”和“BP-12A”,它们的射程可达70公里-280公里,威力巨大,精度优良,堪称我国新一代外贸导弹的精品。同时这一系统也展示了中国在弹道导弹技术方面的深厚功力。
今天我们要带您看到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战术地对地导弹——BP-12A地对地导弹。BP-12A可以对上百公里外的地面目标发起攻击,而体型相对小巧的是神鹰-400制导火箭弹,它可以对大面积的暴露目标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而除了毁灭性的打击,有些地方还需要进行精确打击,这就需要我身后这辆导弹车,通过配备不同的弹药所形成的地对地导弹系统。
因为火箭弹它是对面目标形成密集的面杀伤,那么战术地地导弹它是对那些高价值的点目标进行精确点打击,那么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这个武器系统它的效能更高。在国际上,真正作为武器装备,现在使用的还没有见到。不仅威力强大,这个导弹系统的作战方式也是机动灵活,每一辆导弹车就是一个发射阵地,穿越崇山峻岭,大漠戈壁,一旦得到命令就能第一时间发起攻击。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跟踪世界航天的风雨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跻身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的发展道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5年刚从国外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博士提出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中央作出决策,在钱学森的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始攀登航天技术高峰。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1960年8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下令召回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导弹资料被带走。
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导弹,对导弹内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几乎不了解,更谈不上设计、研制导弹了。面对巨大的困难,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发愤图强,刻苦钻研,突破了重重难关,取得了累累的硕果果。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1型导弹”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它的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导弹“东风-2型导弹”腾空飞起,沿着预定弹道飞行,命中目 标,揭开了中国导弹、火箭、卫星发展的序幕。从这一天起,火箭腾空,卫星飞驰。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频传捷报:1966年中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
兵器情报装备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地对地导弹是导弹家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使用的V-1和V-2导弹是最早问世的地地导弹。而后,性能不断提高,种类不断增多。按飞行弹道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地地巡航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地地战略导弹和地地战术导弹;按射程可分为地地洲际导弹、地地远程导弹、地地中程导弹和地地近程导弹。攻击的目标可以是地面点(硬)目标或地面(软)目标,也可以是地面固定目标或地面机动目标。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已多次使用“飞毛腿”等地地战术导弹。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