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朝鲜半岛局势日趋敏感复杂之际,日本当局也不甘寂寞,伺机进一步突破日本历来安保政策禁区。日本执政的自民党近日向安倍政府提交报告,建议日本尽快强化导弹防御能力,包括拥有摧毁敌方导弹基地的攻击能力。自民党的这份报告暗示日本存在“先发制人”的政策选项。日本当局以朝鲜导弹威胁为借口,试图进一步突破“专守防卫”的安保政策,并通过反导合作强化美日军事同盟的威慑力。
日本自民党安全保障调查会3月底向首相安倍晋三正式提交了相关报告。这份报告称,“朝鲜导弹威胁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求政府解禁“攻击敌方基地能力”。应尽快就拥有摧毁潜在敌国导弹发射基地的打击能力展开讨论,同时强化日本现有的反导系统,包括引进“萨德”和陆基“宙斯盾”等先进反导系统,从而建立覆盖日本全域的反导体系,以应对“遭到多枚导弹同时来袭”的事态。
鉴于当前日本面临的安保环境愈发严峻,为提升日本的综合反导能力,政府将考虑任何可能的方式。但一些舆论和在野党对此提出强烈质疑。“攻击敌方基地能力”的定义模糊,存在“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两种不同解读,而前者明显违反现有宪法规定。
安倍政府和自民党上演了将提案“从左手交到右手”的双簧,目的是诱导舆论。安倍政府强行推动的新安保法正式实施刚满1年,更敏感的解禁“武力攻击”相关提案就被政府堂而皇之地摆到台面上,显示安倍政府急于摆脱“专守防卫”限制,正在伺机转“守”为“攻”。此举将进一步放宽日本自二战结束以来维持的专守防卫安保态势。
日美拟于4月下旬举办两国外长和防长“2+2”会谈。届时美国可能会向日本政府兜售新的反导相关军备,包括备受瞩目的“萨德”、陆基“宙斯盾”等先进反导系统。目前,日本由“爱国者-3”(PAC-3)和6艘“宙斯盾”舰装载的“标准-3”(SM-3)反导系统构成二级反导体系。其中,“标准-3”拦截导弹的射程可达2000公里,高度达1000公里,属于中段拦截装备,可在大气层外对导弹进行拦截。“爱国者-3”防空导弹射程约20公里,拦截高度为15公里,属于末段反导装备。“萨德”系统的反导射程可达200公里,高度可达150公里。
之前,日方已经表现出对引入“萨德”系统的兴趣。日本防卫大臣稻田朋美今年1月访问关岛美军基地时,特地考察了美军部署的“萨德”系统。稻田称,日本也应打造三级反导系统,弥补现有的“漏洞”。除了“萨德”,陆基“宙斯盾”也是日本政府的考察目标。陆基“宙斯盾”相当于将“宙斯盾”舰载的反导系统部署在地面,提高“宙斯盾”反导系统的机动性和应对时效。
不过,日本政府想把这份报告建议付诸实施的话,将面临从经费到法律等多重壁垒。
首先是宪法这一无法绕过的壁垒。最大在野党民进党党首莲舫批评称,这份提案内容令人担忧,违宪可能性无法回避。日本战后一点点构建起来的和平基石正在分崩离析。解禁“攻击敌方基地能力”并不能解决任何安保问题,只能令基于和平宪法的“专守防卫”原则继续被掏空。
其次是经费,日本需要支出巨额防卫预算,才能真正具备报告建议的军事能力。“萨德”等反导装备的造价不菲,动辄需要花费几千亿日元,从目前财政状况看,日本政府未必有能力负担。日本防卫省官员也表示,现在日本年度防卫预算超过5万亿日元,已创下战后历史新高,政府若想要购置并维护一整套武力进攻装备的话,防卫预算恐怕需要翻番。
此外,一旦日本强行解禁“攻击敌方基地能力”,或是引入“萨德”等新型反导设备,将给地区安全带来新一轮紧张态势,引发周边国家反弹。安倍政府以“朝核威胁”作为实现其军事野心的借口,这本身就释放了一种危险信号,值得警惕。
从日本此前对“萨德”的论证来看,这一项目源自长期策划,并非临时起意,更非因邻国展示新型导弹而来。可以说,这是日本在反导方面的深层次需求。
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起飞后的助推段,亦称初段、起始段,在此阶段,导弹飞行速度慢,目标大,容易遭到拦截。接下来是导弹开始弹道飞行的中段,这一阶段基本处于大气层之外,导弹战斗部飞行轨迹较易计算,因此如果防御一方的拦截弹有足够射高,则这一阶段最适宜实施拦截。最后一个阶段是再入段,也称末段,导弹战斗部将重新进入大气层并飞向目标。在最后一个阶段,先进导弹的战斗部可能会携带诱饵、进行机动,以干扰对方拦截弹,因此防御方的拦截难度较大。从技术上说,助推段拦截效果最佳,末段拦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但由于现实政治原因,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通常都只能从末段拦截入手,再着力发展中拦截。
反导之难,难在进攻方弹道导弹种类多样,射程远近不等,发射阵地和来袭方向不同,突防方式各式各样,所保卫的目标却挪不走,可谓是“敌在暗,我在明”。
纵观当前世界,真正建成且能针对威胁变化实时运用的、相对成熟的反导体系,只有美国一家。俄罗斯有技术能力,但却苦于财政窘迫,因此从体系角度看,其反导能力支离破碎,只能勉强支持首都核心区域反导防御,对于灵活应对多样化威胁的战区级反导防御,俄罗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日本现有反导体系的构成,是在美国统一设计大框架下,结合日本地缘政治环境、战场环境、技术实力和经济支持能力等“基本面”资源专门组建的。其特点是“空”“天”“地”三段预警,大气层内外“高”“低”两层拦截。其中在拦截阶段,第一层是在大气层外的高层拦截,即在海上靠“宙斯盾”驱逐舰搭载“标准-3”及衍生型导弹,分别遂行中段拦截和末段的大气层外拦截;第二层是大气层内低层拦截,在陆上靠“爱国者-3”导弹拦截,这属于前文提到的末段拦截。
在技术上,反导与防空区别较大,防空可以由飞机、导弹和火炮组成绵密的火力配系,而反导只能靠“导弹拦导弹”。不过,反导体系的拦截弹也可以实现射程的梯次衔接,与防空火力配系相同,即远近衔接、各拦截段之间空隙尽可能小。
如果照此要求,日本的反导体系存在明显漏洞:从“标准-3”导弹到“爱国者-3”导弹的射程之间有一段很大的间隙。“标准-3”属于“全能选手”,能进行上升段、中段和再入段(高层)拦截。但其采用直接碰撞战斗部和直接力控制技术,因此在大气层内反而无法工作,拦截低界在80公里以上。一旦在此高度上“失手”,就只能依靠“爱国者-3”。而“爱国者-3”射高有限,仅为15公里左右,与“标准-3”的射程之间存在很大空白。
从这一技术角度看,技术角度,日本引进“萨德”这样的末段高层拦截系统,恰好上接“标准-3”,下接“爱国者-3”,可谓是“承上启下”。其所发挥作用的主要空间,正是在对方弹道导弹再入段(末段)大气层内的这一区域。
兵器情报装备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反导系统是针对敌方弹道导弹的探测及拦截系统。理想的反导系统可以完全拦截敌方的导弹袭击,而导弹是目前核武器的最佳载具,因此一个完备的反导系统可以被称为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核武器终结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末段拦截时,由于弹道导弹进入大气层开始俯冲阶段,弹头轨迹倾角大、速度通常在7—8倍音速以上,反导系统要捕捉它相当困难。 如:美陆军末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海军区域防御系统(NAD),扩展的中程防空系统(MEADS),“爱国者”PAC-3导弹防御系统[1] ;俄军A-235反弹道导弹系统。美国和苏联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星球大战计划就开始研制反导系统,美国在中段反导和末段反导方面走在前面。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