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情报装备网10月30日报,近日连接芬兰和爱沙尼亚的波罗的海连接器天然气管道发生压力异常下降,导致其关闭。经过调查,发现芬兰管道和与之平行的一条电信电缆均遭到了“外部活动”的破坏。芬兰怀疑中国香港的“新新北极熊”号货轮拖拽船锚造成了管道损坏,并已向中国方面提出了询问。中国外交部表示愿意与芬兰沟通查明真相。
美增兵、英增兵,以及欧洲天然气管道的破坏事件,使得地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不仅对欧洲的能源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也对地区和平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个关键时刻,各方应保持冷静和理智,通过对话和合作,寻求和平解决问题,促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这起事件看似是一起普通的海底设施事故,但实际上却牵涉到了复杂的国际博弈。在这场博弈中,芬兰和爱沙尼亚是受害者,也是参与者;中国和俄罗斯是嫌疑人,也是竞争者;北约和欧盟是支持者,也是利益者。
第一点,这条波罗的海连接器天然气管道对于芬兰和爱沙尼亚来说,不仅是一条能源通道,也是一条政治通道。这条管道于2020年初投入使用,是芬兰自去年因俄乌冲突而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后,唯一可以进口天然气的管道。而爱沙尼亚则通过这条管道向芬兰出口电力。这条管道的建设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和资助,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波罗的海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增强他们在欧洲能源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因此,这条管道被破坏,无疑对芬兰和爱沙尼亚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造成了损失。
第二点,这起事件发生在一个敏感的时期和地区。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并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和外交对抗。欧盟和北约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制裁,并加强了在东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部署。而中国则在北极地区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合作,并积极开发北极航线。这两艘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都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和不满。因此,这起事件很可能是一场针对中俄两国的挑衅和陷阱。
第三点,这起事件的真相还没有查明,但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和影响。芬兰和爱沙尼亚已经将这些事件通知了北约和欧盟的盟友,并表示愿意与中方沟通查明真相。随时准备为受此影响的成员国提供支持,并加强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巡逻。
中国外交部则表示,当时中方船只在有关海域是正常航行,未发现有异常,并已加强双方沟通,希望尽快查明真相。
俄罗斯外交部则对此事保持沉默,没有发表任何评论。这些反应和影响显示了各方在这场博弈中的态度和立场,也预示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和难度。
英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丹麦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很低,俄罗斯天然气的中断或减少对他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法国,荷兰和比利时对俄罗斯天然气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但占比不大,完全可以通过获得液化天然气进口以及英国、西班牙的替代管道供应路线进行调整,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东欧和南欧并没有停止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在今年5月俄乌战场打的最热火朝天的时候,俄罗斯还卖给欧盟79亿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气。实际上南欧还转手倒卖一部分俄罗斯的天然气,再加上土耳其线路的天然气供应,所以也没有什么问题。
德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工业国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将出现约15%的消费缺口(合计26亿立方米)。不过意大利可以通过加大北非经地中海的管道的输气量和采购LNG液化天然气来解决问题。
所以真正影响大珠主要就是德国。目前德国通过提高从挪威的进口量和液化天然气LNG的大批量进口,目前看民用气的保障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工业用气现在无法保障。不过德国人也流行一句话,叫做“只要我们熬过了今年冬天,俄国人就至少要过20年的冬天。”
芬兰海底天然气管道破损事件背后的国际博弈是一场涉及能源、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芬兰和爱沙尼亚是受害者,也是参与者;中国和俄罗斯是嫌疑人,也是竞争者;北约和欧盟是支持者,也是利益者。这场斗争的结果将对波罗的海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军事信息兵器信息网(WAS110.COM)为您延伸阅读:
欧洲天然气管网是指连接中、西欧各国的天然气管网。主要包括四条干线。第1条称为贯欧管线,从荷兰的气田经德国西部、瑞士至意大利,全长653km,有三种管径,分别为864、914和965mm,1974年投运。第2条是贯奥管线,从捷奥边境的首站开始,纵贯奥地利进人意大利,全长774km,输送来自前苏联的天然气,也包括上述三种管径,1975年投运。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