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31F是由俄罗斯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的带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该联合体前身是留里卡设计局,组建于1946年,是前苏联的主要战斗机发动机设计局。在上世纪60年代,留里卡研制了AL-21F系列涡轮喷气发动机,其最大加力推力达11000daN。1970~1974年投入生产,广泛用于苏-17、苏-20、苏-22、苏-24和米格-23战斗机上。
翻开世界航空史,能独立研制飞机的国家有20多个,而能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则屈指可数。一台发动机、一堆零部件、一组电开关,有一位“航空人”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这些冷冰冰的“铁疙瘩”,拆了装,装了拆,开了关,关了开,一遍遍地重复,仿佛发动机的叶片,循环往复,不知停歇。然而,也正如发动机托起了一架架战鹰放飞蓝天,这个人所肩负的事业,承载着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几代人的飞天梦想。这个人,就是空军某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让“瘫痪”战鹰重新翱翔蓝天1998年11月,成都某机场,薄雾低垂。一架架战鹰呼啸着开足马力,飞向雪域高原。
此举标志着某引进型飞机发动机国内自主修复成功。这一刻,来之不易。这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某型先进战机,因长期在高原恶劣环境下使用,发动机未到寿命便被迫停止复杂环境下的训练。当时受国外技术限制,该机所有部件无法进口和返修。因无技术资料、无修理备件,要自主修复世界先进战机,国内军工企业都无能为力。
这一成果,使停飞的战鹰重上高原,为国家节省经费数亿元,项目最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初战告捷,甘晓华再接再厉。在对该型发动机关键技术升级研究中,他带领项目组运用先进数控技术,使升级发动机达到国外新机性能,大幅提升作战性能。权威部门表示,该研究成果不仅达到世界水平,而且将促使我国相关发动机研制目标提升半代、研制步伐大幅加快。一次次攻克战机“心脏病”2007年3月,航空兵某师组织跨昼夜飞行,一架引进的新型战机突然出现“降转”信号,随即发动机空中停车。据统计,此故障在空中发生多起,有的造成严重飞行事故。为此,上级紧急启动中外联合调查程序。甘晓华同国内外30多名专家迅即展开联合调查,最后查出是发动机轴承损坏。在谈判中,外方代表不以为然,以各种理由拒不承认自身设计有问题。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中方首席专家甘晓华和其他专家一道,全面深入分析故障原因,运用科学手段,有理有据地将外方提出的理由一一驳回,并用事故调查的确凿证据,迫使外方发动机总师不得不正视事实,并承诺改进。中方专家的水平出乎外方专家意料,最后他们在谈判会上感叹:“中方有高人呀!”
1996年4月,江南某机场,部队和现场保障专家发现某型三代战机发动机燃油喷嘴爆裂,要求必须全部停飞。消息一出,引起各级高度重视。上级迅即组织权威专家集体“会诊”。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差距仍十分明显,技术及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与我国大国地位还不相适应。”采访中,笔者时刻能感觉到甘晓华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突破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瓶颈,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甘晓华,在各种重要场合,积极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去年,他提出的关于加快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提案,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甘晓华日常除了完成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外,还参与航空发展战略研究和型号发展论证。笔者疑惑,担负如此艰巨而重大的任务,甘晓华的精神动力何在?“热爱!”甘晓华的回答简单有力。为了科研事业,他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应酬的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周末,没有假日,每一天都那样忙忙碌碌、步履匆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航空强国都在加强开展军机适航性工作研究。为从设计源头促进飞机安全性,2010年6月,我国空军航空器适航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在空军某装备研究院挂牌成立,甘晓华任中心主任。军机适航是个巨大工程。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飞机总体、发动机、机载设备和模拟器等,涵盖型号论证研制、技术管理以及设计定型、生产、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为当好这个“大管家”,甘晓华又开始了新的“马拉松”。
AL-31F发动机技术数据:
最大加力推力(daN):12258
中间推力(daN):7620
加力耗油率[kg/(daN·h)]:2.00
中间状态耗油率[kg/(daN·h)]:0.795
推重比:8.17(按前苏联关于发动机干质量标准)、7.14(按国际上一般规定计算)
空气流量(kg/s):112.0
涵道比:0.60
总增压比:23.8
涡轮进口温度(℃):1392
最大直径(mm):1300
长度(mm):4950
质量(kg):1530 (按前苏联标准)、1750 (按国际上一般规定)
图像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方删除信息
感谢您对兵器情报装备网的支持(http://www.was110.com)